综合监察室、审查调查室

欢迎访问沈阳药科大学纪委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常怀敬畏之心 常修从政之德
【字体: 】   【时间:2016-03-10】  【作者:jw】  【关 闭】  【打 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坚定的惩腐决心和高度的历史担当反对腐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切腐败必根源于道德滑坡,道德滑坡是政治腐败的内因。目前,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敬畏缺失、无所畏惧,因此唤醒敬畏意识,是遏制道德滑坡的一个有效途径。儒家历来强调敬畏,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从中挖掘梳理其敬畏思想,对今天的反腐或有所裨益。

  什么是敬畏

  敬畏不同于恐惧。恐惧是一种本能,它是靠直觉瞬间产生的,所恐惧的对象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敬畏的形成是人们始终处在清醒而又戒惧的状态,运用理性思索功夫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怀,是对恐惧的哲学升华。

  敬畏由两种情感组成,敬畏有别于一般的,也有别于一般的某事物却未必某事物,比如我们尊敬、敬爱老人,并不是害怕老人。同样的,某事物亦未必某事物,比如我们害怕老虎,但是我们并不敬重老虎。只有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

  1、敬

  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而其中宋明理学家对的重视和阐释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的儒学家,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界: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二程遗书》卷二上),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二程遗书》卷十八),朱熹则对的涵义做了集大成的阐述,不仅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主一无适整齐严肃,谢上蔡的常惺惺法,尹和靖的其心收敛不容一物,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以畏释敬,敬只是一个畏字。(《朱子语类》卷十二)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朱子语类》卷十二)敬非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后谓之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朱子语类》卷十二)

  2、畏

  ,是畏惧之意,杨伯峻先生将孔子的君子三畏之畏解释为害怕,很多学者并不这样认为,牟宗三、徐复观、李泽厚等先生都解作敬畏。因为按孔子的重要思想来源看,周人的哲学,可以用一个字作代表,周初文诰,没有一篇没有敬字。(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这里的不是恐惧;李泽厚先生说:三畏似均宜作敬畏解。它是的极端形态。(李泽厚《论语今读》)当代学者任剑涛在《敬畏之心:儒家立论及其与基督教的差异》一文中指出,畏可能包含三个方面的复杂意蕴:一是畏惧,这是要人们惧怕一些东西而不至于太过嚣张;二是畏避,也就是因为害怕而远离;三是敬畏,因为敬重,所以惧怕。其中第三个方面才是孔子讲畏的基点所在,更符合敬畏之畏,为儒家敬畏传统确立了价值导向。

  敬与畏并不是对立的,甚至从某个角度上是可以相通的。朱子讲敬只是一个畏字,敬的引申义中就包含畏,而畏的引申义中也包含敬,比如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就是指年轻人令人敬佩的意思。因此,敬畏正如蒙培元所说的,是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敬畏意识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将敬与畏相叠加,而是将二者相融通。

  为什么敬畏

  敬畏缺失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无法回辟的问题。敬畏缺失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第一,经济基础。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血缘性、乡土性为特点的熟人社会逐渐解体,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加剧,熟人社会对人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因此人们的敬畏意识也就随之越来越淡薄了。第二,意识形态。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在打击封建礼教的同时,也把人们对传统道德的信仰给打破了,导致了人民无所适从,老百姓心目中的圣灵、权威瞬间崩塌,敬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来的十年浩劫更是席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什么天不怕,地不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大无畏意识将革命元勋、章程制度、学术权威等统统推倒。这种失去理性的狂热在给我们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让人们失去了敬畏之心。

  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朱熹就特别重视敬的功夫,他认为:敬之一字,真圣学之纲领,存养之要法。(《晦庵集》卷四十)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朱子语类》卷十二)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曾经说过:志成于惧,而荒于怠。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他把有所,看作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当然,这个并非是指畏惧艰难困苦的懦夫心理,而是对人生、命运及规律的敬畏之感,以及在事业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小心谨慎之意。做人做事,尤其是为官从政必须心存敬畏,慎用权力。畏则不敢放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周恩来总理常告诫领导者要始终保持一种总觉得自己对革命有所欠缺,总觉得工作做得不很好,不能满意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就是领导者的敬畏,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敬畏什么

  敬畏必须有特定的对象,而且这个对象还不能是一般的事物,必须是关乎生命本质以及人们安身立命的,具备神圣性和超越性。

  康德说,我唯一感到敬重的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荀子对敬畏的内容作进一步提炼:天地者,生之本也;祖先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后来儒家以此又概括出天、地、君、亲、师五者为敬畏的对象。宋朝贾易指出,为官从政须有五畏:一曰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二曰政事苟且,而官人不任其责;三曰经费不充,而生财不得其道;四曰人材废阙,而教养不以其方;五曰刑赏失中,而人心不知所向。(《宋史·贾易传》)邓小平同志曾说,领导干部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

  总之,应该敬畏的对象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敬畏自然

  人类知识的有限性面对宇宙自然的无限性,必须敬畏。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自然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具有无限性。尽管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对自然、太空了解也越来越多,但是面对自然的无限性,人类还是十分渺小的,所以,自然不得不敬畏。

  人类能力的局限性面对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必须敬畏。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面对着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规律,把握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现在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自然不得不敬畏。

  2、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生生大德

  四时代谢、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些寻常的自然现象中蕴含着生生不已的生命意蕴,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就流露出对此生生之机的由衷赞叹。《周易·系辞》则进而明确提出了生生大德的伦理命题:天地之大德曰生,后代儒家更是持此观念,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天地别无勾当,只以生物为心。天地全是一团生意,覆载万物。生生定性为天地大德,则意味着在儒家看来,生生是宇宙间必然和普遍的规律,那么珍视生命是必须的。

  儒家还以仁释生,周敦颐的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朱熹只是从生意上说仁,在他看来的意思就是生生仁是天地之生气。以仁释生,使生生大德在必然性之外,又增添了伦理上的意义。换言之,生生不仅是宇宙间的法则,也是道德上的至善,是大德。这样,珍视生命就不仅是必需的,更是正当的,因为它是天道,是来自形而上的绝对命令。

  第二、爱惜物命

  早在孔孟那里,儒家就已表现出对万物的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悯情怀。孔子《论语·述而》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孟子则认为人人先验地具有好生恶死的恻隐之心。有一次,齐宣王本拟用牛作牺牲来祭祀,后来看到牛临死前的恐惧和颤抖的样子,于心不忍,于是就换了一头羊,孟子说这种情感就是仁:“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世儒家更是发扬了这种思想,尤以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最具代表性: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子全书》卷一)所谓民吾同胞,意思是说将所有人都看成我的兄弟姐妹;而物吾与也,则意为将万物看成与我同样的生命存在。

  对人之外的生命尚且如此重视,对人的重视就更不用说了。万物之中,人是天地之间最伟大、最杰出的生灵,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人的生命是至上的,所以,当马厩失火时,孔子问人不问马;当生命安全与礼节发生冲突时,孟子毫不犹豫的认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生命是至上的,所以就是不可剥夺的。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即使对无道之人,孔子也反对杀,可见他对生命的维护。孟子对恣意妄杀,草菅人命的行为更是深恶痛绝,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

  3、敬畏人民

  中国历来就有敬畏人民的优良传统,早在上古时期就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国家稳固的根本,《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初政治家目睹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殷王朝顷刻间瓦解,周作为诸侯国革了商人的命,周人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为了保护王权,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更是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的一切文明无不是人民所创造的,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作为执政者,更应该敬畏人民,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君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结语

  敬畏是一种美德,而无所畏惧常常是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灾难。当代中国人应该重塑敬畏意识,尽快形成对生命、法律、道德等的敬畏之心。公务人员掌握着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敬畏与否,事关重大,相比普通百姓来讲,更需要敬畏。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头上三尺有神灵,其实人的一生总要怕点什么,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相克。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不相克,也就不相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防止心灵和道德的滑坡,才能生生不息。(孔子研究院 刘文剑)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 Reaserved. 沈阳药科大学纪委
 地址:辽宁省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佗大街26号  邮编:11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