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监察室、审查调查室

欢迎访问沈阳药科大学纪委

站内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植物之境
【字体: 】   【时间:2014-11-03】  【作者:jw】  【关 闭】  【打 印

《离骚》是一篇被植物充满了的瑰丽奇异之作。这位泽畔行吟诗人对草木之钟爱,不断地在笔下留下了一串串鲜活灵动的名字:辛荑、杜若、胡绳、申椒、菌桂、留夷、揭车、芳芷、靡芜、薜荔……同时也表示了对一些植物的另一种看法,如萧艾、菉葹,他是不喜欢的。他以前者喻君王、贤人,以后者喻奸侫、小人。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江湖山峦分布,物产丰茂,故屈原在这样的地理背景下也相应能知植物本心本性,以此喻人也有明确的方向。把古人放置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有很多机会是与草木联系一起的,对草木的认知程度也高于今人,知其名,知其形,知其性,善于利用,善于发挥,由此想象、联想瑰奇,拓宽了植物本身的意义。作为植物本身是没有贵贱之别、香臭之分的,都有各自生长、衰亡的期限,天命自在,因此人对于植物的欣赏,可以如屈原用于道德、伦理方面的比喻,也可以超越,进入审美,寻找植物的哲理——换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植物观。

宋人黄庭坚曾经写过兰花,认为:“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表达了对兰花的欣赏。因为兰花开不开,与人的关注与否是毫无关系的,含苞时当含苞,绽放时当绽放,纯乎天性,不是由某些催化、强化手段而达到的。这种自然态就是任何一种植物的寻常态,本来如此。而人却难以做到,金人王若虚批评:“习为纤艳柔脆,以投流俗之好,高人胜士抑或以是相胜,而日趋于萎靡,遂谓其体当然,而不知流弊之至此也。”如何会成为流行之弊呢?就是相对的共同目的欲望强,而削弱缩短充实、吸收的过程——如果一株花树,要让它天天姹紫嫣红繁花满枝,肯定是一种奢求。更多的时候是静默无声的,潜心修养的。古人提出“君子藏器”,实际要说明一个辩证观点——藏是长期的,这是一个滋养过程,而露是适可而止的、有限度的,如果颠倒,性质就改变了。书法艺术成为一种竞赛手段之后,人们外耀锋芒、崭露头角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一年之内参加十数次竞赛者亦有人在,露多而藏少,重技而轻道。如果反过来,厚积而薄发,情况就会好得多,也能做到持久地展开。只是厚积需要长时间、静心态,这本身是与迅疾的生活态度相矛盾,人们更宜于在台面上表现,因为动而能引人关注,却也因此坐不下来、停不下来,除非他自个感到厌倦,觉得需要换另一种精神生活了。

植物各有气息,即便都是香草,茞和荃不同,荪和兰不同,白芷也与三秀不同,相互之间是不蹈袭的。有的形态极为相似,不细看还会失误,但是花开之日,迥异就出现了。黄庭坚认为,平时兰和萧艾是非常相似的,但清风吹过,兰“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这就是差异。兰和蕙就更相同了,黄庭坚认为世人罕能分别,但他能分辨出,“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华,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可见,植物在细微处还是各有各的品性,不可混淆的。每位从艺者也很想表达自己的独立性,但往往趋同而不自知。趋同是一种很困扰人的心态,是背着独立的理想而驰的,结果笔下形态、气象每每相近。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就是植物的过人之处,它们是朝着各自生长的方向发展的,除非有某一些外力,譬如让西瓜在冬日里成熟,看似新奇却夺了特性,滋味有异,不是自然而然了。如果一个人在艺术的某些细微之处,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表现,也就是个体的贡献,很有价值。那种全面的鼎新革故发扬蹈厉,固然是一种雄心,也是一种向往,但需要整个时代的合力。

植物在丰富斑斓中展示着个性,不论高大参天还是细小微弱,都有自己的天时,它们使我们看到四时异景百卉殊态。人有自己的书法史,有自己的时段,或打实基础,或融会贯通,或稍具面目。同时也有停滞时段、困扰时段、反思时段。这许许多多时段构成了一个人的自然过程的展开,这个过程更值得珍视和倾心。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 Reaserved. 沈阳药科大学纪委
 地址:辽宁省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佗大街26号  邮编:117004